2024年07月27日 星期六
2024年订报指南
当前位置:首页 > 人才

在平凡岗位上书写担当——记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殡仪馆副馆长刘灿

发布时间:2023-07-25 12:21:27 人气:209

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殡仪馆 曲晓丽 


刘灿,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殡仪馆副馆长,他始终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本色扎根一线,以对殡葬事业的无限赤诚为群众服务。


勇挑重担

保障项目高质量建设


2014年7月,刘灿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毕业,来到福山区殡仪馆工作。2015年他参与了该馆新馆建设工作,协助领导推进施工速度,监督工程质量,落实安全生产成为了他的主要工作。施工期间,他常驻施工现场,每日带领监理及项目经理巡视施工现场,检查安全生产、施工质量以及进度,现场解决施工存在问题。截止到新馆建成投入使用的两年半时间里,在建设工地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身影。


强化管理

树立行业发展新形象


刘灿刚到福山殡仪馆时,全馆职工只有十几人,业务工作被动应付,服务项目没有特色。他认识到要想单位发展,必须从管理方面着手,建立专业化的服务队伍。于是,他多次带队到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、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招聘专业殡葬人才,聘请殡葬专家前来授课指导,组织职工到先进殡仪馆参观学习管理和工作经验。在他的带领,福山区殡仪馆职工由过去的18人发展到现在的50多人,殡葬队伍不断发展壮大,服务越来越专业化、人性化。

2019年,区殡仪馆打造了7支品牌服务团队,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升,获得感不断增强。同时他提出“单位发展,制度先行,要实现殡仪馆的制度化标准化建设,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。”他带团队到先进单位学习,先后完善了4类18项工作制度,创建了“早点名晚回访”制度,建立了提前工作和24小时服务制度,制作了《殡仪馆职工手册》《殡仪馆工作流程手册》《安全生产应急手册》等,他还探索发展“互联网+殡葬”业务,建立了一套信息化智能系统,带领全馆不断向着正规化、标准化方向发展。


创新服务

使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


  为满足群众办理丧事的不同需求,适应殡葬改革的发展要求,刘灿结合实际,增设了鲜花服务业务,用鲜花代替纸花圈,低碳环保的同时,告别现场气氛也更加温馨。经过不断地实践,从开始的追悼会、火化业务到送别仪式、纳骨仪式、请灵、护灵、点长明灯、送灵等十余项仪式,他提出的创新服务使传统丧葬习俗与现代文明丧葬理念相结合,满足了不同群众的治丧需求。故人沐浴服务呈现尊严、传承、人和,以清洁为基础,尊重对生命的尊严表达,对情感的慰藉和释然,让生者感受临终的温情和感动;打造古典和现代风格的守灵室,治丧群众可根据需求进行选择;打造“暖心陪伴”“心语主持”“馨语花艺室”“真心同行”遗体接运团队、“红珊瑚”火化服务团队、“艺荣”遗体养护团队、“礼颂生命”殡殓抬灵团队7支专业化的品牌服务团队。2019年,他向上级申请国际运尸业务后得到批复,福山区殡仪馆成为了山东省第3家可以承办此项业务的单位。他辛勤耕耘在殡葬事业中,把一颗真诚无私的爱心献给殡葬改革事业,只要是工作需要,他都会克服一切困难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项工作。


重担再挑

无怨无悔默默奉献在一线


刘灿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,一心为了群众,一心想着群众。2018年,山东省、烟台市要求县、市、区必须要在2019年底前完成一处县、市、区级公益性公墓建设,2019年初,这项工作被定为了烟台市政府“三重工作”,福山区政府决定这项工作由民政部门牵头完成。刘灿毫不犹豫地再次挑起了重担,他说这不但是落实上级的要求,更是落实“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、基本社会服务”指示的重要举措。公墓项目施工前期,他无数次与林地、规划、自然资源等部门进行沟通对接,最终完成了项目立项、手续办理、图纸会审、项目招标、合同签订等工作。为加快工程进度,他成立工作小组并在施工一线进行督导,多次召开会议解决问题。为赶工期、促进度,他与施工单位一起加班加点,如期完成公墓项目一期建设。在他的眼里,殡葬不仅仅是一项民政事务,更是一项民政事业,凭借着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,将低碳环保的绿色殡葬新理念注入人们的心田。通过一系列民生工程,让民众对殡仪馆、殡葬行业的认可度越来越高。


履职尽责

做好殡葬带头人


刘灿在工作中主动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,积极奉献,爱岗敬业,在他的带动下,一线业务组工作人员团结奋进。在管理岗位上,他团结班子成员,做到大事讲原则,小事讲风格,把整个班子拧成一股绳,形成了坚强的中坚力量。在平时工作生活中他以身作则,带头反腐倡廉,遵纪守法,主动接受职工和群众的监督,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,加强组织建设,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,发展了一批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过硬的新党员。

刘灿自从事殡葬工作以来,始终严格要求自己,不断学习,不断探索,不断创新,把全区殡葬工作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,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特殊的贡献。

编辑:李茜蕊